相关介绍
流程如下:
1. 前期沟通
1.1 废水资料收集
• 获取 MSDS、水质全分析(COD、BOD₅、TOC、特征污染物、盐分、毒性等)
• 明确排放去向及目标限值(国家/地方标准或企业内部回用指标)
1.2 目标确认
• 确定小试主要目标:毒性削减、可生化性提高、特征污染物去除率或 COD 去除率等
2. 试验设计
2.1 方案制定
• 基于废水特性选取 UV-AOP、UV/双氧水、UV/臭氧或过硫酸盐等氧化体系
• 设计单因素(pH、氧化剂投加量、UV 功率、反应时间)和正交/响应面优化试验矩阵
2.2 安全评估
• SDS 审核:确认无 UV 光解后产生更高毒性副产物风险
• 实验室通风、防护、废液中和及分类收集方案
3. 小试实验
3.1 装置准备
• 使用 0.5–5 L 批次或连续流微反应器,配备可调功率低压汞灯或中压灯
• 在线温控(20–40 ℃)、磁力/机械搅拌、石英套管防污
3.2 运行操作
• 测相关水质指标、调 pH(通常 3–9 区间梯度
• 投加氧化剂和催化剂
• 设定UV 剂量
• 分时段取样监测
3.3 样品分析
• 快速指标:ORP、DO、pH、温度
• 关键指标:COD、TOC、特征污染物浓度
• 副产物:甲醛、硝酸盐、溴酸盐等(必要时)
4. 数据处理
4.1 计算去除率,绘制曲线图
4.2 经济性初评
• 估算氧化剂、电耗、灯管折旧及危废处置成本
• 与其他工艺处理费用对比
5. 结果汇报
5.1 小试报告
• 含实验装置图、原始数据、最佳工况表、毒性/可生化性前后对比
• 推荐进入中试的放大倍数(一般 50–100 倍)及工艺风险点
5.2 技术交接
• 提供工艺包:反应器型式、停留时间、氧化剂投加控制逻辑、灯管清洗方式
• 明确后续中试场地需求(进水量、水力停留时间、在线监测配置)
注意事项
1. 若废液含高盐(>100 g/L)或高色度,需先评估对 UV 透光率的影响,
必要时增设稀释或预脱色步骤。
2. 抗生素、激素类等生物废水,小试重点为“毒性削减+提高 B/C 比”,而非一次达标,后续仍需生化或深度处理。
3. 小试阶段应同步验证 UV 灯管结垢/污染速率,为后续中试的在线清
洗或化学清洗频次提供数据。
系统参数
相关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