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氏消毒法(Pasteurization)在液态食品如乳制品、果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巴氏消毒作为一种热处理技术,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,例如对热敏性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可能造成的破坏,以及相对较高的能耗问题,这些都促使行业寻求更优的替代或补充方案。
紫外线(Ultraviolet, UV)消毒技术,作为一种高效、环保的非热杀菌技术,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。
紫外线消毒通过物理方式破坏微生物的遗传物质,达到杀菌目的,能更好地保留食品原有的天然、健康、低加工度食品需求感官特性和营养价值。
巴氏消毒法(Pasteurization)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病原微生物(如细菌、病毒)通常不耐热的特点,在低于100℃的特定温度条件下(通常为60-85℃),对食品进行设定时间的加热处理,以杀灭其中绝大多数的致病菌和腐败菌,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提高其安全性。
巴氏消毒并非完全灭菌(Sterilization),它旨在减少微生物数量至安全水平,并钝化部分酶的活性,但仍会保留一部分耐热性较强的微生物(如某些细菌芽孢)和非致病菌。
巴氏消毒工艺主要有两类:
·低温长时间处理(Low-Temperature Long-Time, LTLT) :例如,将牛奶加热至62-65℃,保持30分钟。
·高温短时间处理(High-Temperature Short-Time, HTST):例如, 将牛奶加热至72-75℃,保持15-20秒,或更高的温度(如80-85℃)更短的时间。
紫外线消毒替代巴氏消毒
在饮用水和食品饮料生产用水的处理中,紫外线消毒已获得广泛应用,可以有效替代或重要补充。
对于果汁、茶饮料、植物蛋白饮料等热敏性较高的产品,紫外线消毒作为一种非热杀菌技术,具有保留产品原有风味、色泽和营养成分的潜力。
传统巴氏消毒可能导致果汁中维生素C等热敏营养素的损失以及风味的改变,而紫外线处理则有望避免这些问题。
低透过率液体消毒解决方案:果汁的透明度、色度、果肉含量、悬浮颗粒物以及糖酸浓度等都会影响紫外线的穿透深度和有效剂量。
例如,颜色较深或含有较多悬浮物的果汁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更强,导致杀菌效果下降。
因此,通常需要设计特殊的紫外线反应器(如采用薄膜流、湍流技术或优化灯管布局)以确保紫外线剂量在整个液流中均匀分布并达到杀菌所需的阈值。
此外,针对不同类型的果汁,其最适宜的紫外线处理参数(剂量、流速等)也需要通过大量实验验证。
对常见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杀灭效率:
在获得足够紫外线剂量的前提下,对细菌、病毒、酵母菌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,其效率取决于紫外线强度、照射时间、液体的紫外线穿透率以及微生物本身的敏感性。对于清澈液体,紫外线消毒可以非常高效。
对耐热菌和芽孢的杀灭效果:
细菌芽孢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也远高于其营养细胞,常规剂量的紫外线对芽孢的杀灭效果有限,要有效灭活芽孢,通常需要显著提高紫外线剂量,或采用中压紫外光等强化技术。
(食品行业相关细菌灭活剂量表)